作者:古佳衢
通常醫師在治療糖尿病時都會追蹤病人的糖化血色素,在大部份的情形下都會希望病人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
所謂的糖化血色素代表的是病人近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而且是平均加權,抽血前1個月的血糖值加權比重最大,佔50%,另50%則是抽血前二到三個月的血糖值所組成。
那麼糖化血色素正常,代表血糖控制一定很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首先要先了解有哪些因素會使糖化血色素低估,其中包括貧血、缺鐵、甚至懷孕都會因血色素降低而讓糖化血色素也跟著偏低,進而低估病人的平均血糖。
如果糖化血色素有可能不能完整的呈現病人的血糖變化,那麼還有什麼方法來追蹤病人的血糖變化呢?這時就要提到在追蹤糖尿病治療時,一個很重要但有時也常被忽略的一個概念叫做「Time in range」(TIR)。
「Time in range」是什麼?
簡單來說,即血糖控制在設定範圍內的百分比或時間。其計算方式就是測量2週的血糖(不管是裝置連續血糖監測儀或自己量測血糖),將所量測到設定血糖目標範圍內的血糖次數除以總量測血糖次數,即為TIR的百分比。
TIR的百分比再乘以24小時就可以得到在一天內血糖在設定目標範圍內的平均時間有幾小時。而TIR的正常範圍會因每個病人想要達到的血糖目標會有些差異。一般糖尿病病人血糖目標大部份設定在70-180mg/dl。而需要嚴格控制血糖的病人,血糖目標可以定在70-140mg/dl,血糖目標範圍可以因病人的病況而有不同的設定。
那麼同樣的糖化血色素值代表血糖控制也一樣嗎?這個時候就要看病人的TIR百分比有多少了。假設病人的糖化血色素為7,其平均血糖值為154mg/dl,以下舉二種同樣都是糖化血色素為7的假設情況來作比較。
通常這類病人對於自己本身的糖尿病控制會有很深的挫折感,也需要醫師、衛教師及營養師更多的關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糖化血色素7的情況,理論上都是平常門診追蹤時血糖控制算不錯的,但一種是血糖波動小,另一種是血糖波動很大,這對於長期的預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2019年diabetes care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每下降10%的TIR會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展增加64%及發生微蛋血尿的情形增加40%,亦即會增加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
因此在糖尿病追蹤時,除了看病人的HbA1c之外,TIR的觀念也就越來越受重視,而要知道病人的TIR就需要病人的自我血糖監測(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簡稱SMBG)。
病人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點(如餐前;餐後1小時、餐後1個半小時或餐後2小時測量血糖)來記錄自己的血糖變化,如此就可以知道自己當餐的飲食內容對血糖的變化,進而去調整飲食內容,降低血糖的變化程度。
其實TIR的重點就是在強調糖尿病病人自己規則驗血糖的重要性,盡量讓自己的TIR維持在70%以上(適用於第1型及第2型糖尿病病人)。
因此,規則驗血糖不但可以認識飲食對血糖的影響,進而調整自己的飲食,更可減少視網膜病變及糖尿病腎病變發生的機會。所以建議糖尿病患者要常常量血糖,好處多多喔!
References:
1. Tadej Battelino, et al. Clinical Targets for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Data Interpretat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ime in Range. Diabetes Care 2019;42:1593–1603.
2. Beck RW, et al. Validation of Time in Range as an Outcome Measure for Diabetes Clinical Trials. Diabetes Care 2019;42:400–405.